2007年6月13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寒酸的政府大楼暖了民心
童慧馨

  在修修补补中,山西忻州的市委、市政府大楼即将进入而立之年。面对一天天成长的城市,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这幢老式五层长方形建筑委实有点寒酸落伍。且不说表层瓷砖纷纷脱落、门前地基塌陷,连内部管道线路也日益老化(6月10日《山西日报》)。
  最近几年,一些地方的政府办公楼越建越豪华、越修越气派,而且竞相攀比,不但楼要高、设施要精、装潢要美,甚至配套的绿地、广场也要跟上潮流。比如郑州市惠济区,竟投入数亿元建设新政府办公区,比白宫占地还多400亩。就连个别贫困县市也不能免俗,甚至闹出过某镇政府办公楼向天安门看齐的笑话。
  这些打着改善投资环境旗号的大兴土木的背后,大多隐藏着地方官员复杂的动机——有的是为了在发包工程的过程中大搞权力寻租;有的是在“盖高楼出政绩”的施政观指导下,企图用百姓的血汗钱去糊弄上司,换顶更大的“乌纱帽”。
  与那些穷日子当富日子过、举债也要修高楼的地方比起来,忻州的做法就显得有些“另类”了。不过,“另类”的忻州市并不是穷得盖不起办公楼。2006年,该市财政收入已近30亿元,建幢体面的市委大楼根本不成问题。但该市主要领导认为,忻州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,要把着力点放在民生方面,其中有26亿元用于统筹农村合作医疗,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其引水、通电、通路、通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中。只要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,该市市委、市政府就舍得花钱,这才有了政府机关“屈尊”旧房办公的一幕。
  在当下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下,出现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办公大楼、城市广场建设运动的怪象,乃是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。如何应对此种怪象,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,对此,政府应有所作为。值得欣慰的是,山西省忻州市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些,开始把精力、人力和物力从修建政府办公楼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民生工程方面去。希望这种为政意识能尽快在全国形成风气,有更多的县市能像忻州市那样,用克己奉公、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温暖群众的心。